河南平煤神马集团蹲点见闻:以机制创新激发国企科创活力
发布时间:2023-07-31 14:03:26 来源:经济参考报

——河南平煤神马集团蹲点见闻(副题)

记者 牛少杰 唐健辉 郑州报道

“纤维之王”对位芳纶先进工艺研发成功,摆脱对外长期依赖,芯片关键材料区熔级多晶硅棒下线;尼龙新材料用于航天器降落伞绳、飞机轮胎、远洋货轮牵引缆绳……以煤起家的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平煤神马集团”)紧跟市场需求,通过放活机制、打造产销学研用一体化科研环境激发科创活力,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的国企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
(资料图片)

用关键技术突破 占领价值链高端

平煤神马集团是河南一家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省属国有特大型“材”“能”企业集团,近年来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,多项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,部分高端产品的关键生产要素摆脱对外依赖。

“以前遭遇过关键材料价格、供应量被‘拿捏’的情况,对生产经营形成掣肘,但也坚定了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突破关键技术的决心。”平煤神马集团科技创新管理部部长范新川说,如今对位芳纶生产工艺达到全球领先水平,区熔级多晶硅实现量产,为企业开辟出新的增长空间,全钒液流电池工艺领先业内一代,助推企业迈入高端储能新时代。

近三年来,平煤神马集团已累计荣获省部行业级科技进步奖97项,取得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1200余项。

伴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,应用端细分领域产品出现井喷式爆发,并快速占领价值链高端。目前,集团研发生产的尼龙新材料已广泛应用于高铁、汽车、航空航天等领域。

平煤神马集团的一份产品说明显示,该集团工业丝、帘子布,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3%,很多专业户外运动品牌的装备器材和高档服饰,使用的均是其生产的尼龙新材料。

随着越来越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,平煤神马集团经营业绩“飘红”。总经理杜波介绍,2022年集团工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、主营业务收入1415亿元,利润、税费双双跨越百亿元大关,控股的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摘得北交所“氢硅材料第一股”桂冠,成为河南唯一拥有4家上市公司的集团。

河南省国资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说,尽管受到市场行情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,平煤神马集团依然具备稳健的盈利能力,这与集团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分不开。

科研资金按需投入

一直以来,受制于体制机制约束,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难点痛点。为激发创新动力,2018年以来,平煤神马集团以效率、成果为导向,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创新资源、激发创新活力,集团科创生态焕然一新。

一是为科研开辟绿色通道,提升创新效率。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,过去重大创新转化项目没有一年半载过不了审,再经历漫长的建设期,等到真正投产时市场先机早已丧失。

对此,集团对科研项目所需设备、建设项目等开辟绿色通道,对于打破技术垄断、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科技创新转化项目可以边建边批、先建后批,科研设备及材料自主采购、事后审计。

二是以成果为导向,充分释放创新活力。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“大锅饭”和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问题,集团对研发投入和科研人员配备、待遇作出了特别规定:科研资金按需投入、不限预算;科研人员配置不受岗位职数限制,薪酬根据科研贡献发放、总额不设上限;课题长享有对应管理岗同等职级待遇,并赋予团队组建、经费使用、薪酬分配等自主权。

刘晓光是集团旗下帘子布发展公司的一名课题长。“年轻人都很清楚,想拿高工资就要有课题,想拿奖金就要有成果。”他开玩笑地说,“新规实施后,我的收入明显提高,家庭地位跟着也提高了,就算加班回来晚家人也更理解我了。以前觉得‘朝九晚五’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,现在整个团队都把科研当成事业拼命干。”

在此基础上,平煤神马集团组建了四个全流程实验室,打通了研发、中试、产业化、反馈改良全链条,大大提升科研效率和质量。一线科研人员告诉记者,以前很多试验要到生产线或第三方实验室做,不仅耽误生产,实验结果还出得慢。有了全流程实验室后,既不耽误生产,实验效率显著提升,且形成了系统的实验数据库,为未来新产品研发奠定了基础。

在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后,创新体系日益完善。目前,平煤神马集团科研投入达到主营业务收入的2%以上,所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%,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100%,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4家,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企业27家,省部级以上各类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平台57家。

完善容错免责机制 力促科技自强

国有企业在创新要素方面具有引领发展的基础优势,但实现重大科技突破仍受多种因素影响,尚未充分发挥其支撑和引领作用。

平煤神马集团党委书记李毛建议,从实践经验看,充分释放国有企业科创活力,有必要在法规允许范围内,赋予国有企业更多“自主权”,通过创新体制机制,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、增强创新能力、激发创新活力,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、转化,在大国科技竞争中充分发挥支撑作用。

此外,业内人士表示,缺乏创新容错环境、科研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是制约国企大胆创新、勇于探索的两大因素。前沿领域科技创新,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失败风险。一旦项目失败,可能会造成国有财产损失,给有关人员带来负面影响。国企科研人员职称晋升、人才评价体系结构中,论文、专利等依然是决定性评价要素。

对此,受访专家建议,对重大科研项目实行项目承诺制,根据研发实际需要按需投入,避免科研进度受阻于资金短缺,制定科技创新扶持保障条款,进一步完善容错免责机制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