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护理 干预焦虑症
发布时间:2023-08-18 01:01:25 来源:中国家庭报

社交恐惧症、分离焦虑症、广场恐惧症、广泛性焦虑障碍等都属于焦虑症范畴,焦虑症患者发病时会出现难以控制、无法预料的强烈担忧、恐惧。

目前,对于造成焦虑症的确切原因仍不清楚,大多认为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。有关研究发现,甲状腺素、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异常可能增加焦虑症的发病风险,外伤、严重疾病、药物误用等也可能诱发焦虑症。但更多还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,如长期处于过度精神压力状态下、童年时期有创伤性经历、潜意识冲突未能解决、过分在意他人评价等。


(资料图)

焦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、学习和生活,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,需要及时接受科学的针对性治疗与护理。下面简单介绍焦虑症的常见症状和日常护理方法,以供借鉴参考。

焦虑症的常见症状

心理症状

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过度担忧、恐惧、紧张、不安,往往难以控制地思考一些负面场景,总是担心不幸事件会降临到自己或家人身上,大多数患者的睡眠质量较差,会出现失眠、早醒、多梦等问题,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,无法专注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。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强迫行为,如反复洗手或洗澡、反复检查门窗电源等;部分患者会表现出社交困难,难以和陌生人交流,恐惧在公众场合发言、谈话,对社交场合表现出抗拒或逃避;还有部分患者可能极度缺乏自信,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。这些症状往往毫无预兆地出现且难以控制,而且会反复发作,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干预措施,任由病情继续发展,严重时可能诱发抑郁症。研究发现,焦虑症和抑郁症共同发作概率达60%以上,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现轻生、厌世念头,因此,当出现有关症状时应当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,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。

生理症状

焦虑症除了常见的心理表现外,也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强烈不适,如胸闷、头晕、心悸、出汗、口干、腹痛、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皮肤潮红等,对呼吸、胃肠、心血管、泌尿生殖系统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。例如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憋气、窒息感,甚至伴随四肢麻木、抽搐等呼吸性碱中毒症状;部分患者会表现出食欲不振、便秘或腹胀、腹泻症状;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类似心脏病的症状,如心动过速、室性早搏等;还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、月经不调、尿频、尿急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。

焦虑症的日常护理

焦虑症大多无法自行缓解,甚至可能随着病情发展愈发严重,但是通过积极的治疗干预一般可以很好地控制症状。因此,当情绪、认知、行为、生理等出现疑似焦虑症的异常表现时,应当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,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医嘱按时用药治疗,并且从心理、生活、饮食、运动等方面接受积极的护理干预,促进恢复,避免病情反复发作。

按时用药

焦虑症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处方按时用药控制病情发展,常用于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劳拉西泮片、奥沙西泮片、盐酸舍曲林片、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等。医生会根据患者症状和病情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,患者需注意不可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,不可擅自停药,并且应当定期复诊,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发展情况。

健康教育

大多数焦虑症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,可能过度担忧自身情况,进而加重病情,或者对就医和治疗出现抗拒抵触心理,不利于后续治疗。因此应当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,通过专家讲座、宣传手册、宣传视频、专业书籍等形式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、表现、治疗方法、预后效果等,并且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,帮助患者消除疑虑、减轻恐慌。

心理护理

针对焦虑症患者,科学的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,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,在交流过程中需注意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,鼓励、启发患者表达内心想法,并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,改善其不当的逻辑思维。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,比如,向患者讲述其他治疗成功的病例,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,向患者传授宣泄情绪的有效方法,引导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。

精神支持

焦虑症患者的家属应当给予患者充分的精神支持,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、关心、陪伴和鼓励,营造轻松、愉悦、舒适的家庭环境。多与患者交流,倾听患者内心感受,满足其合理诉求,陪伴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、娱乐活动,鼓励患者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,让患者在家庭的温暖中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。

放松疗法

放松疗法可以帮助焦虑症患者平复心情、舒缓情绪、改善焦虑症状,例如,可以采取瑜伽、冥想、深呼吸放松、肌肉放松等方式让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放松和舒展,或者在睡前通过聆听舒缓轻柔的音乐、泡澡等方式帮助患者更快入睡。

科学饮食

焦虑症患者应当坚持科学的饮食习惯,每天摄入充足均衡的营养,多补充维生素、蛋白质,多吃新鲜蔬菜水果,尽量少吃油炸食品,注意戒烟戒酒,避免摄入酒精、咖啡因等可能加剧焦虑症状的物质。

适当运动

建议焦虑症患者保持科学合理的运动习惯,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加快新陈代谢,排出体内废物,让人感觉放松、愉悦,改善焦虑症状。但要注意,运动应当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,避免一次性运动过于剧烈,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喜好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长,最好每星期运动三次以上。

总而言之,如果您或您身边的家人、朋友出现了焦虑症状,不必恐慌,也无需逃避,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,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。

文/杨晓丽 马长林(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)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