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经开区:下好土地“三步棋”
发布时间:2023-06-25 21:04:07 来源:央广网

近年来,常州经开区不断探索土地管理新举措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新机制,下好土地规划、利用、保护“三步棋”。

获批启用国土空间规划“三区三线”划定方案,入选全省首批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试点,连续四年跻身省级土地利用评价前三,在全市率先开展耕地提质改造试点……土地利用步入存量时代,且看常州经开区如何“破局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园区更新“盘活存量”,孵出土地好“钱景”

一方面是早期村镇工业园布局散乱、无力开发而造成的土地长期“沉睡”,另一方面是新项目用地紧张、亟待落地,盘活低效用地成为土地有效利用的必经之路。

园区是土地资源要素的集聚地。2021年,常州经开区制定园区更新五年规划,确立整治提升工业用地2万亩以上的发展目标,“躺了”多年的低效用地迎来转机。

“依托厂房‘长高’、工业‘上楼’,从横向扩张转为纵向布局,腾挪发展空间,大大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率。”常州经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自然资源利用科副科长滕泉介绍,去年7月,常州经开区被纳入全省首批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试点地区,系全市唯一。

在丁堰街道,村级鑫泰工业园退出历史舞台,崭新的东方数字经济产业园建成。园区将招引百余家企业,用地容积率将从0.64提升至1.92,亩均税收将从3.5万元增长至60万元,被评为省十大工业用地节地模式先进典型案例。在遥观镇,剑湖村工业园“厂中厂”问题突出,通过出清各类企业60余家、搬迁安置民房近200户,原地块新建集“花园办公+研发中心+无污染制造”为一体的宋剑湖创新智慧港。

已完成土地整理4600亩、低效用地再开发7290亩,建成高标准厂房92万平方米,一批产业层次高、环境影响小、集约发展好的特色工业园区正拔地而起。

2022年,全区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61宗、5602亩,工业用地地均税收同比提高8.58%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提高13.9%,土地“含金量”持续提升。

产城融合“配置资源”,凸显土地社会效用

今年,常州经开区获评全省31个省级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第二名,连续4年位列前三,蹚出了一条产城融合、城乡互动的新发展路子。

在京杭大运河常州经开区段,南岸运河公园风光旖旎、熙熙攘攘,建有民国风情街、米厂、牌坊等景点;北岸百年老厂底蕴浓厚,增设红色工业旅游路线。曾经的低洼易涝地块,经过整治改造,“变身”成为工业文旅产业标杆。“围绕文化保护传承,区里拓宽工业低效用地再开发思路,将原本是污染企业、老旧城区的地块改造成便民利民的场地,让土地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。”滕泉说。

打好工业地产建设、教育资源配置、生态修复整治等一系列“组合拳”。“解决‘危污乱散低’现状之后,我们对各片区统一规划新型产业园区、生活安置区、学校以及综合市场等配套功能区。”常州经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科科长袁浩介绍。

东方数字经济产业园附近,常州经开区第二实验小学新校落成,安置小区大明丰泰苑年内将实现交付,产城融合发展的态势已然显现。同样,中吴大道片区更新的规划蓝图里,包含3所学校、1个口袋公园、1处生态停车场,以及宛沿河水利景观河道工程。

耕地保护“严守红线”,扩增土地“含绿量”

走进遥观镇渔庄村,稻田集中连片。“原本这里是一块块零散的农田、果园、鱼塘和菜地。”在村党总支副书记马军的记忆里,过去村里耕地“非粮化”现象突出。

去年,渔庄村着手建设高标准粮田。“通过拆除5亩企业厂房、27亩鱼塘、175亩果蔬大棚,新建高标准粮田578亩。”马军介绍。

渔庄村高标准粮田项目是全区提质改造耕地的缩影。推进耕地连片整合,优先发展水稻、小麦等稳粮保供产业;统一布局沟、渠、路、林和泵站等基础设施;采用土壤翻耕等工程措施,改善耕地质量……2022年以来,全区共建设高标准粮田6700亩,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30849亩,开展耕地提质改造1345.3亩,区域粮食生产产量显著提高。

去年,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“入驻”经开区,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实验田,让高标准农田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。
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守好耕地红线的同时,常州经开区推进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发展。“这些年,我们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,宋剑湖生态修复工程获评江苏省首届‘最美生态修复案例’,通过治理修复湖区及周边范围面积1500多亩,建立起生态屏障。”常州经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长王鸣岗说。(常景轩)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